接下来,现场导戏。 首先,最好列一个memo。在剧本或该角色的台词本中将需要返音的部分标注出来,用简单的提示词语备注该处的问题,这样哪怕导戏时间过长、中间聊会儿天、临时有事耽误也不会因为忘记问题所在而漏掉。 其次,让CV开麦,可以先聊天放松,不要让CV感到紧张。很多CV特别是新人面对导演或公开配音时都会感到不自然甚至不愿开麦,这样就失去了现场导戏的重要意义。一定要开麦,在导演表达过意见后,及时调整、演绎,让导演判断是否合格、立刻纠正。 第三,牢记自己对剧本的把握。很多台词可以有不同的演绎方式,都不影响情绪的表达,但会影响对话感和情景感。我们导戏很多时候是单独针对一个CV,也许他单独演绎的这一句已经没有问题,但和他对手的CV无法融洽,甚至违和,同样不能算合格。这时候作为导演一定要牢记自己对于剧本的理解和想法,不要因为某一个CV这一次的演绎而影响了你对台词情感和对话感的把握。
其实我个人更偏向于现场。因为很多CV是第一次合作,我不清楚他的水平、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自我纠正能力,与其一遍遍写本重返不如现场导戏一步到位。而且相比打字其实我更喜欢说话_(:з」∠)_。
那么现场导戏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这里可以举个例子。我在导的某一部戏主役和龙套有对手戏。
龙套:这儿可万万进不得!
主役:这里是什么地方?
按照语序,主役应该强调的是”什么地方“,表达强烈的疑问与不屑,但我在导戏时因为龙套和主役交音时差较大,完全忘了这一点,主役重读了”这里“而我没有及时听出来,直到合轨了,才发现,这就算是我的严重失误。
第四,拒绝简单粗暴。每个CV对演绎角色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和心得,不见得我们是导演,我们就一定是对的。要充分利用现场导戏的优势,和CV交流对台词的理解,弄明白他那样处理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对症下药。我们对于剧本的理解毕竟有局限性和片面性,一定不要认为我对情感的处理安排就是正确的,也许CV的一句无心之话就能点醒我们一直忽略的地方。
第五,不要拘泥于方法。就像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风格,每个CV也有自己的特点。对于水平较高经验较足的CV,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表达意见,点到即可,培养CV的成熟度和对剧本的理解层面。现在的大部分CV拿到剧本只看自己的台词,上下文都很少联系,这个习惯其实很不好,但也不能过多苛责。导演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就多辛苦些,细致地讲解一下剧本的逻辑和剧情,CV对剧情了解后,很多时候也就自然而然地会做出正确的演绎,无需我们再多言。
之前也在别的贴中回复过提问的妹子,导演pia戏是不是一定要自己上。我的意见是要注意分寸。所有导演在遇到CV戏感不对劲的时候就示范那么CV有惰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你会发现这个导演导出的CV在喜感表达上所用的套路都是类似的,失去了个性。
另外就是引导,抓住这个CV的特点,例如该CV的特点是哭戏赞,但平淡的部分不出彩,那么哭戏为什么容易过而平淡戏难过呢?很显然CV对情感的表达容易用力过猛不能收放自如,因此在用劲大的戏份没问题。在这种时候需要给CV更加细化剧本场景,带领CV充分理解剧本所强调的情绪,引导ta从生活中体会平淡的情感。
此外,所谓的导演示范并不是全部灌输,要求CV按照自己的要求字字模仿,而是通过对剧本的解读让CV正确地体会到正确的重读、停连。当然很多CV会由于长期生活中的说话习惯导致语感不自然或是重读无法自主纠正,这时候导演就不要大意地上吧,一遍遍像教说话一样地纠正也不是没可能的事。所以导演本身需要较高的素养和水平,既不要一味以己为准要求CV字字模仿,也不能投鼠忌器浮于表面,掌握好其中的度对症下药就可以。
导戏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一遍遍地听、找出问题、抽时间、同一句话pia半个小时也是常有,但是导演们依然可以从中体会到乐趣。好的CV们不仅有一幅好声音,更重要的是要有好戏感。有一些人天生对戏感就有较好的把握力,但更多的时候,他们需要导演的指引和帮助。
也许我们能看到那些声音好的CV们凭借一个好的角色、一个好的剧组,一夜间拥有了万千粉丝,而剧组的士大夫们,依然默默无闻,每天做幕后做到深夜。策划一遍遍地戳人、厚着脸皮戳大神、时刻想着保持上线状态、维系剧组的正常运作。导演一遍遍听音、剪音、返音、导戏,耳瞎眼晕手残口干。后期苦逼逼地等到深夜,猥琐地戴上监耳,也许找一个音效、一首BGM就能找上两三个小时。编剧一遍遍改本子、斟酌词句、完善布局、甚至是从头重写,学生党们用小爪机默默戳着键盘打出上万字的剧本。还有填词、美工、……等等,士大夫们就是默默地在幕后做着这些,CV们可以一天发布三部参与的剧目,但我们也许三个月还出不了一个成品。但是我们在这个辛苦的过程中,有收获,有快乐。
在网配圈中,我觉得其实还有一个可爱的圈子,士大夫圈。我们没有成千上万的粉丝,我们没有强大的知名度,但是我们依然苦逼而又二逼地做着我们喜欢的工种。
回到导演,我们不仅仅是导出一部好的广播剧,更需要的是引导出更优秀的CV们。他们的戏路可以拓宽,他们的声线可以更多变,他们的戏感可以更真实,他们的技术可以更扎实。至少我很享受这样的过程。鼓励CV、引导CV、帮助CV,给他们更实际更有效的建议和意见,也会让我们自己学到更多东西。
之前也看到有人问剪音的事情,这里就再提一下。
剪音应该是导演的活。有些导演会把剪音交给策划或后期,但这种时候导演需要写剪音本,注明剪这一句台词第几次音中的第几遍,我觉得还不如听的时候顺手剪了。所以我一般都是自己动手。
剪音时候需要注意这几点。
留白。不要仅仅剪出CV过关的干音,要留下干音文件中本来有的3秒左右空白,这是给后期降噪用的。我记得有后期朋友和我吐槽过新人导演,剪音完全不留白。她跟导演重申过要留白重剪之后,导演很可爱地自己加上了一段静默空白,后期君就无奈了_(:з」∠)_。
剪音是将没有用的干音剪掉,而保留下可以用的部分。如果是反过来,将可以用的干音剪出来,那么就势必会”剪切成新文件“,生成一个又一个的文件。这样不仅干音数量会变多,造成后期非常恐怖的工作量(因为每一条剪好的干音后期都要做一整套的降噪),而且如果导演不太会使用AA等软件的话,很可能会保存错干音格式。这样后期在做时也会很麻烦,甚至可能造成有损、打不开,那就斯巴达了。
听音之前就需要先看干音频谱,频谱不合格的无论戏感怎样都要让cv重录。否则辛苦剪好了,后期君依然是会将干音直接甩回你脸上的。
第一张图,是比较好的干音,基本没有超频,频谱部分人声的红条根根分明,没有被紫色混的太严重。并且我们看频谱右边竖着的一排数字,最高部分达到了15000Hz,也就说明这位CV的录音设备是比较过关的,高频和低频都不缺。 第二张图,是中等质量的干音,人声的红柱还算分明,但能看出紫色的底噪已经混脏了人声,并且高频勉强只能达到9k,这个干音收不收,就要看后期的承受能力了。比较宽容的后期会勉强收下,如果是怕麻烦要求高的后期,就需要重录。 第三张图,就有点恐怖了。波形就非常小,底噪也混的很严重,高频在1w左右,但中频区域明显能看出被混了,非常不清晰,这个干音,基本没有后期会愿意接手了。
频谱怎么看?绿色的那一条是波形,我们主要看有没有最高处超过上限的,超过上限处一般会听到小栗子爆破的”噼啪“声,也就是俗称的爆麦或超频,是必须要重录的。
下面的区域,分为紫色和红色。紫色部分是底噪,紫色越明显,底噪越大。红色是人声,越亮,说明人声越集中,收音质量越好,也就越能承受后期的加工。如果红色暗淡甚至和紫色混的特别不堪,那么经过后期的处理(甚至是最基本的降噪)就很可能会失真。
上图中是我从电脑中截出的三种干音。
后期们基本能接受的高频在14k以上,8k就已经是不能再低的底线了。
我们看一二张图和第三张有一个明显的区别,一二张的波形都只有一条,而第三张图中波形有两条。也就是单声道和立体声的区别。录剧和录歌不同,录剧由于台词量较大,而且对人声的修饰没有歌曲的要求那么高,所以我们不需要录立体声,会比单声道占用更大的体积。其实我们大部分使用的麦即使录立体声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立体声,所以不如直接录单声道了。
帖子 来自 广播剧导演吧 作者:西凉雅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