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不论是文学、音乐、建筑,甚至是为人处世,这篇就来谈谈我平时有关写词方面文字上的一些特点和自我喜好,不是定理,也无关填词水平好坏。借此抛砖引玉,大家有什么写作的习惯?欢迎讨论并圈之,也让我读到更多值得思考的方面。
因是讨论个人习惯,因此歌词仅仅以自己之前写的举例。
【格局】:
a)划分词格的时候,很喜欢标上Verse(主歌)、Bridge(桥段/过渡)、Chorus(副歌)、Lead Break(间奏)、Ending(尾声)。或者有时会标A、B、C指代主桥副,划分清晰的话上手也快。
b)喜欢主副桥格式整齐的曲子,流程顺畅,写起来也快,感情表达比较容易。
【思考方向】:
除开歌曲主题为主要思考方向,以及常用的拟人/明喻/拟声/双关等修辞手法以外,我喜欢在写一首歌的时候用到以下任一手法:
a)五感(Five Senses)
听觉
嗅觉
味觉
视觉
触觉
例1《谓我》:
“郁郁青葱的往事 破土长出
长在阡陌以北 伊人的墓
当我拨开眼前寂寥的渔樵耕读”——视觉
“谁在陇间低吟离歌
我且幽幽轻和”——听觉
“斑驳雕栏透过
哀伤的眼渐次模糊
我嗅到故土又芬芳如初”——嗅觉
“谁在陇间颂四时歌——听觉
野火烧出了秋色——视觉
掠一袭风凛然吹向我”——触觉
“青草明年春
离亭燕不等
只消烈酒醉得深”——味觉
b)转喻(Metonymy)/隐喻(Metaphor)
隐喻在于“喻”,转喻在于“代”,前者主要起描述作用,而后者主要有指称功能,因此转喻亦称为借代,两者各有其用但总是交互作用,所以放在一起来看。
例2《谓我》:
“残碑是岁月磨平的书”
——残碑是被暗喻的主体,也把岁月拟人动态化了。
例3《清风莞月浮舟令》
“拢了一杯明月光 饮了一曲断肠
再搁下手中的桨 为你泊在渡口听香”
——明月光借代美酒,美酒借代哀曲,哀曲借代幽香,也结合了同感移觉(通感)互为其用。
“与你一朝一夕留在了浔阳
我在想那年那夜书的那章
徽墨兰香 轻舟上
吹皱了干涸的月光”
——月光借代原本平静的湖水
例4《唐崎夜雨》
“听 那叹息
淋湿你远山一般的眉宇”
——以人之叹息借代夜雨
例5《一个人的江湖》
”芦苇风听不懂,黄沙的寂寞
大漠看不透,飘萍的心胸“
——芦苇风与之相关的飘萍,暗喻龙门飞甲人物”赵淮安“,大漠、黄沙等意象暗喻”凌雁秋“,以拟人方式表达。
c)头韵(Alliteration)
头韵在现代汉语来说用的不多,反而是英文中更多,这个用法也恰恰是在留学时候做演讲课的时候学到的,英文中:lazy languid Line along". 可以视作是头韵的使用,用在现代汉语中可以单纯理解为声母在同一个句子中出现三次以上。
例6《青云旧梦》
”那一年的青云巷,烟雨朦胧归雁成双“
Y Y Y Y Y
例7《倾靖》
”心海如涛奔涌 桑田见龙,上天梯,纵云弯弓
T T J T T
城头寂寞英雄 几分白首, 一碗最肃杀的酒”
T J J J
”我愿用我蝼蚁浮生 撼万钧命运“
Y Y Y
例8《乡愁》
”每次透过车窗,故土就在远方
C T G C C G T
年华停顿惆怅,他乡非停泊港”
T C C T T G
例9《一醉是十七年》
“疏风起淡星点荷,水中云无定夺“
D D D D
例10《长相思》
”君且舞一劍情人癡,杜若紛飛時
Q Q
妾自撫一曲鵲踏枝,起落多少事
Q QQ Q
君遠歌一闕長相知,勿敢忘情誓”
Q Q
d)叠词(Reduplication)
例11《飞鸿雪爪》
“白纷纷,翩然落入怀
停渐渐,恰还是一年,故人来
梦悠悠,穿过了山脉
夜深深,谁知过往总是在月光里埋?”
“青纷纷,消融春意来
风凄凄,泥上鸿印留,人何在
梦幽幽,流转过暮霭
思切切,谁知交错总是比月落更快?“
叠词就不多说了,比较容易懂,但是也要结合作曲来,适合的时候才会用。
【个人不太用的手法】(并无批判含义哈:)只是我不太擅长用~用得好的当然好~)
【转载】鸾家写词教程4
发布时间:2019-09-28作者:圣浅微人气: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