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鸾家写词教程3
发布时间:2019-09-28作者:圣浅微人气:7

7、人称
虽然是很浅显的问题,但是我对人称的选择还是比较慎重的,这也是定下整篇词基调的一个重要因素。
那么首先说一下第一人称吧。一般来说第一人称的好处是代入感强,情感表达直接,句式可以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坏处则是视角限制有点大——其实歌词里上帝视角一下也没什么……但一直以来我用第一人称都不太放得开,一直到近段时间才好一点,原因是很多歌词都是写小说人物,用了第一人称我会觉得:这不是他的语气。

“背叛者或许该承认身负原罪,
“而追逐者则必须无怨无悔。
“永夜的终点我将斩断一切壁垒,
“所有过去在我闭目之后都倾颓。”——《殷红之壑》
(典型的只能用第一人称的词,这一段的前两句,只有在第一人称的语境下才能表达出这是“我”的观点,否则只能显得这是词作在给他开脱。)

第二人称,我最常用的一种人称了,在“用什么人称都没关系”的情况下,我一般都是下意识的用第二人称。第二人称通常的作用是拉近距离,但是我特地用第二人称的情况,通常是用于制造质问感以及……花痴……

“是从哪一次失落开始,不再感慨世事不公,
“用艰难磨砺一生的从容。
“从哪一场败局开始,拥有最透彻的眼瞳,
“或许光环之下,只有你从不曾懵懂。”——《潮风》
(这是花痴的例子……专业一点说,之所以第二人称能用来花痴,是因为第二人称可以表达“我”的观点,但这个“我”在歌词里并不存在,因而可以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身上,相对自由度又比较大。)

“你是否知晓那座完美的城,
“也拥有最静谧的伤痕。
“夜风也惊不起一丝最轻最微的回声,
“它寂寞到凄冷。”——《寂静之城》
(质问感。其实和拉近距离是一个道理,但是因为有质问感这个的特质存在,我一直觉得第二人称是最适合写苦情词的。)

第三人称,我通常是用来制造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感和疏离感,视角的自由度最大,但是容易乱。

“史册之外,江水汤汤,
“史册之中,她运筹帷帐。
“恍惚之间,有低吟浅唱,
“此身为祭,何妨。”——《山川挽歌》

另外一个特殊的情况是模糊人称,也就是全词上下都不提到人称代词。我用得很少,但这种时候默认的人称其实是“你们”或者“他们”,也就是说,通常代表一个泛指。

“最璀璨闪耀的词汇,就是坚持,
“从梦想的开始,唯有它支撑着不屈的意志。
“那热爱纯净得奢侈、淡然到偏执,因岁月更加真实,
“最后仍坚守,荣耀不死。”——《荣耀不死》

8、其他
1)文白程度。其实文白切换也是一种技巧,虽然一般是要求文白程度等同啦,但主歌文言一些婉约一些,副歌白话一些直白一些也是很常见的,当然反过来也有。
2)一些避讳的东西。一是“将(名词)(动词)”这个句式,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觉得这个句式特别的有凑韵感,非常不顺遂。二是过于奇险的修辞和用词,歌词毕竟不是散文,没有足够的篇幅去铺垫让人接受这种用词,太过奇险很容易让人出戏。三是副歌用词太晦涩……其实主歌用词晦涩我也不是很喜欢,除非刻意制造历史感,否则我还是倾向于白话一些。


三、技巧
9、双韵
这是一种歌词专属的押韵方式,用于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具体操作方式是写词格的时候标注上每一句的尾音是上扬或是下抑,然后选择两个韵,在尾音上扬的句子压第一个韵,在尾音下抑的句子压另一个韵。
一般情况下我很少用这种押韵方式,就算要用,也会选两个比较相近、本身就可以互借的韵……因为虽然说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操作的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我这种声韵和乐理双盲来说,双韵到最后一般就变得莫名其妙乱七八糟了……

10、修辞手法
因为个人喜好问题吧,我一般还是比较喜欢白描,不会有意地去用一些修辞。但同样很多时候,一用修辞就是大段大段……

“它锥心刺骨,让灵魂千疮百孔,
“然后伤口中,是最孤寂的风。
“它蜿蜒纠缠,将生命都禁锢进囚笼,
“然后再绝望都无法心痛。”——《痴念》
(不多作摘录,但这篇词的绝大部分都是“痴念”的拟人和实体化,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我能用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写出一大篇歌词来,并且能把整篇词的格局限制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里,给人一种“作茧自缚”的感觉。)

“是最坚定的执着,都在血管中流淌,
“是最永恒的理想,都浸透在骨髓或者心脏。
“会让年少轻狂,都完美地盛放,
“会让平静的心,也跳动得滚烫,
“而清澈的灵魂,因倔强而明亮。”——《荣耀不死》
(和上一篇相似的手法,但并没有局限在一个点。这里想要达成的效果是虽然从头到尾都是在说一件事情,但是能给人一种画面频繁切换的错觉——其实我并不知道我有没有成功。)

因为平时并不重视,所以这个就不多说了……总之平时没有意识到的不算,如果是大段大段的修辞手法应用的话,我一般还是会思考一下这么做想要达成的是什么样的效果。

11、融合
简而言之,这是如何在尽量少的篇幅里容纳尽量多的信息。一般的方法是梳理所要表达的所有信息,寻找其中的逻辑关系将它们联系起来,适度将其中的一部分转为以暗含的模式表达,同时尽量删除形容词,用名词动词或者其他词把形容词表达的东西隐含在内。
——关于这个技巧,我需要用别人写的词来做例子,原因是迄今为止我都没有成功地写出一篇词能够作为这种技巧的范例。

“着一笠烟雨静候天光破云”——胡桃夹子《醉梦仙霖》
(景:烟雨;
人:一个身着斗笠,静静站在烟雨之中抬头望天的人;
细节:细雨打在斗笠上,溅出一层薄薄的雾气;
暗含的信息:这应该是一个安静、空旷的环境;
时间和空间上的延展:阳光即将冲破云层,同时将空间拓展至整个天空,并给人以一种现在乌云间已经有隐隐的天光透出的感觉;
人物形象和意境:人物形象旷达、淡然,意境清雅、朦胧。)


评论区

热门评论
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