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意境基调
除了语气以外,另外一个我比较重视的点就是意境了。我一般认为,每篇歌词的用词都有一个微妙存在的范围,无论是视觉、听觉、触觉或者其他种种,在歌词的意境定下来以后都有一个度,超出这个度的话,我就会感觉到这个词用得不对。
一般来说,我会按照曲子给我的印象去定一首歌的意境基调,即使曲子和我想要表达的东西有差距,通常没写几句也就偏到曲子的方向去了。
“谁曾见雨打边疆,
“沙场血色消磨,余下一片迷茫。
“谁倾落流云千丈,
“俯瞰长空尽逝,坟冢到庙堂。
“流云下万物含章,
“斑驳九重宫阙,直到书简泛黄。
“等藤蔓爬满城墙,
“还记青史某页,浸透了哀伤。”——《山川挽歌》
(这首曲子整体给我的感觉,从色调来说是暗黄、略微发红的颜色,质感上来说,是笛子给出的黯哑粗糙的质感占主导地位,外加配器给我的朦胧模糊感。所以整体来说,我用的词都是为了体现这种感觉——不具体举例,不过我想借地解释一下“含章”是个什么东西……
“含章”,周易坤卦的一个卦辞,直白的翻译是“带有花纹”。所以这里的“流云下万物含章”,就是是从高空俯瞰下去,流云之下,所有的建筑都被映得一片光一片影,就好像是花纹一样——其实是纪录片里很常见的场景。)
“轻柔火焰,流淌于,重山和城阙,
“无声嘶喊,倒映入,某一双泪眼。”——《风烟倦》
(这首曲子给我的感觉,关键词是:浅青色、辽远、朦胧、轻柔、安静、质感顺滑,用词相对山川挽歌比较大胆,我不知道最后有没有体现出浅青色。此外,“轻柔火焰”和“流淌”体现辽远、轻柔、安静和质感顺滑,“无声”体现远、安静和朦胧。)
这其实是比较倾向于炼字的一个点了,而且它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感觉,并不存在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我个人的感觉是,在实词中,以动词体现意境为最高、名词次之、形容词最次,有很多很纠结形容词而忽视动词的词作,其实是走入歧途了……不过其实也不存在一定之规啦。
6、词曲契合
这里所说的词曲契合,与上一个小标题所述的意境贴合曲子并不相同,主要指的是词的感情走向和曲子的旋律走向契合。
我个人感觉,和说话一样,曲子的旋律也是有其语气的,哪里激动、哪里平静、哪里是一句话的结束,哪里有语气的转折……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都能很明确的听出来,我也会根据这些去写词。
词曲契合延伸出来的问题是,写歌词并不是一个意思没有表达完,就可以无休止的表达下去。哪怕这一个段落只想写这一个意思,也不代表可以直接用一整段来表达它——所以我写词会加标点,很多时候句尾加分号或者句号,就是为了提醒自己,最多到这里,这一句话应该结束了。
“谁曾见雨打边疆,
“沙场血色消磨,余下一片迷茫。
“谁倾落流云千丈,
“俯瞰长空尽逝,坟冢到庙堂。
“流云下万物含章,
“斑驳九重宫阙,直到书简泛黄。
“等藤蔓爬满城墙,
“还记青史某页,浸透了哀伤。
“史册之外,江水汤汤,
“史册之中,她运筹帷帐。
“恍惚之间,有低吟浅唱,
“此身为祭,何妨。”——《山川挽歌》
(这首曲子,主歌部分给我的是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加上配器非常轻柔有历史感,所以选择了类似纪录片长镜头的手法。两段主歌并没有刻意切换镜头,而是试图给人以镜头移动或者渐变的感觉。
而桥段部分是比较有动感的,头两句旋律并行,一句向上一句向下,所以用了“史册之外”和“史册之中”这个对比,试图形成两个镜头在画面上交融的感觉。后两句旋律则渐渐开始上行,准备衔接到大气的副歌部分,所以用“恍惚之间”,试图给人以画外音或者BGM的感觉,然后“此身为祭,何妨”,完成到副歌的过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桥段的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并不存在断句的感觉,而这两句的标点符号其实是错的……正确的标点是“恍惚之间,有低吟浅唱:‘此身为祭,何妨。’”当时这样写是为了体现这两句的延续性。)
“轻柔火焰,流淌于,重山和城阙,
“无声嘶喊,倒映入,某一双泪眼。”
(这两句是全词最低沉的两句,第一句作为铺垫,纯写景。第二句后半段则开始上扬,故而虽然也是写景,但带上了人的情绪。本来应该把“嘶喊”这个情绪最激烈的词放在最后才更加合适,但是为了凑韵……咳。
此外,与《山川挽歌》不同的是,因为这两句之间有明确的断句感,所以两句之间我也明确地切了一个镜头。)
“我曾留恋,那一段,虚幻缱绻,
“我也曾铭记,殷红的长天。”
(从第三句开始,乐句起音变高,曲子的情绪虽仍舒缓,但比起上两句,已经略为激烈。所以引入人称,开始写“我”的感受,但是只是以叙述的方式来写,而并非直抒胸臆。)
“昔我沉沦后,风烟破碎几遍,
“经世代变迁,江山已倦。”——《风烟倦》
(副歌,“昔我沉沦后”这句话,我大概思考了二三十分钟……这句词的情况是,没有任何过渡的,编曲在“殷红的长天”结束后蓦然激烈起来,因而整首曲子都在这一句里豁然开朗。这个转折实在太大,体现在歌词里,这句歌词也必须和前文有足够的落差才能和伴奏契合起来。
但是整篇词的感情基调都倾向含蓄,而前文的意境也已经足够开阔,到了这一句,无论是情感还是意境,都已经不可能再来一个峰回路转了。所以最后我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法,这一句的词意比之前文更加激烈直接,但文言的句式保证了整体情感基调依然含蓄,从白话到文言的转变也保证了主歌和副歌之间足够的落差。)
总体来说,歌词总还是一种独立于曲子之外的东西,有的时候我也不会严格按照曲子的走向去填词,但是还是会尽量保证吧……其实也正是因此,我最近填词越来越痴迷于同旋律段落的格式一致了……还真不算是什么好事。
【转载】鸾家写词教程2
发布时间:2019-09-28作者:圣浅微人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