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资料来自于鸾凤鸣两位填词,由魅灵整理,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一、写词前的准备
1、词名
我一般的习惯是必须在写词之前想好词名,定下之后不太会再修改——这种习惯最初的其实是因为起名无能,但后来慢慢就发现,其实定下词名的意义是定下整篇词的感情基调。
对我来说,如果落笔时没有词名则很容易离题,就算已经想好主题,事先没有词名也会让词显得更加散碎,而有词名有曲子的话,落笔的时候就不太容易走偏。
——其实想词名也是个挺纠结的事情,有的词名一秒就能想到,有的我会想一个月……
2、定韵
应该说,确实每一个韵脚都有它的气质,临时换韵也是会导致我落笔时走偏的原因之一,所以一般我会在写词之前先筛选一下韵脚,让脑子里只剩下几个备选项。
筛选韵脚的方式,我一般是听着曲子、想着我要写的东西,然后捕捉脑内一闪而过的句子,想得多了自然会知道哪几个韵脚出现得比较多,记下来,写的时候就可以从中选择了——当然,正式落笔的时候用哪个韵脚,其实是根据当时的状态来的,有的时候我甚至会用不同的韵脚推翻重写好几次,一直到能够写得顺。
此外关于换韵,我一般是一篇词用一到两个韵脚,多了我会觉得乱。两个韵脚的换韵规律可能是主歌一个韵副歌一个韵,或者前半段一个韵后半段一个韵,少数情况会用到双韵(关于双韵,详见第八节)。
3、词格和格局
听词格的时候,我一般会去分辨哪里是主歌、哪里是桥段、哪里是副歌,同时会思考整篇词的格局,比方说哪里抒情、哪里写景、哪里议论——当然,其实一般是不会有特别特异的格局的。都是主歌写景或者叙述,副歌点题、抒情或者议论,如果有间奏的话就把最激烈的情感表达留给间奏。
就我个人来说,觉得比较棘手的是副歌字数非常少的那种曲子,这意味着高潮的发挥余地很小。
二、写词时的注意点
4、语气和句式基调
我写词的时候,头两句话一般都是写得最慢的,推翻几十遍也非常常见。这时候主要纠结的问题一个是定下韵脚,另一个就是标题所说的语气和句式基调。
这个概念……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提出来过,但我在写词的时候确实深有体会。写词就犹如说话,语气上的一个细微差别,表现出来的整体效果就会很不一样,歌词作为一种字数限制非常严格的体裁,还是需要把每一种可能的手段都利用起来,去表达词作想要表达的东西。
下面是举例(本文所有例子全部都是我自己写的词,并且有很多都还没正式发布……原因是太懒,新作都不想找歌手):
“生命的意义曾经被剥夺,在即将黎明的长夜,
“时间延续在不可知的旷野,有目光冰冷轻蔑。”——《殷红之壑》
(宾语前置导致重音在最前,整体语气因此显得生硬,突出压迫感。)
“愿跋涉终时,死者能得安慰,
“那时葱茏草木,应绕满冰冷墓碑。”
“跋涉终了时,归还一切珍贵,
“孩童仍能抬头,去仰望无尽星辉。”——《跋涉》
(同一篇词的两段不同副歌。前一段在编曲比较舒缓的部分,用“愿”、“应”,是将来时态,语气相对柔和,突出憧憬和信仰。后一段在编曲比较激烈的部分,是用现在时态描述将来的事物,语气比较硬,突出坚定。)
“经历了太多失败后你绝望过吗?
“是否会祈求某人理解你的悲凉。
“温暖话语,沉重得无法应答,
“一声真诚关怀,也湿润你的眼眶。
“但六年辛酸,谁能读懂你的目光?”——《韶华囚》
(一篇第二人称的词,多用疑问和反问句。反问以突出执着、疑问以突出迷惘。)
总体来说,句式和语气这种东西千变万化,不能说达成某种效果一定要用某种语气——所以我每一次写词之前都需要试探很多次,选择一种最让我自己舒服的。
以及个人认为,有很多词作之所以词路会受到限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都有自己习惯的句式,不管写什么都会冒出来,于是有时候就会显得不伦不类——当然这也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有的人觉得这算是个人风格的体现,也不能说是不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