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4:音效篇&一些气氛渲染学习
说起音效篇,又该说请看part1
说到底,这些东西并不是编剧重点研究的,重点研究的还是剧的结构以及台词本身。
那么说一下楼主个人观点吧。
① 并不是所有的后期都是大神后期,给一个场景描述就可以搭建出让人满意的场景,更何况后期又不是我们肚子里的蛔虫,一个简单的场景描述,你确定他想象中的就和你想象中的就一样?
② 有时候,你可以用到各种创意的音效烘托气氛,而后期可能并没有想象过要用到这些,只是中规中矩的做。比如回忆令人伤心的往事,你不描述音效的话很可能后期就用一个【前情提示音】或者【闪回】的音效切换了,但是这种情况其实有很多种不同的音效可以选择使用,并且效果奇佳。比如【水滴落在水面的音效】【风吹过树叶的音效】【清脆的风铃声】这些音效在这种地方使用比较能让人在听觉上产生【回忆】的感觉,不是用来硬性的描述场景的,而是给人一种感受。
③ 你写清楚了,表达的是你作为编剧的意见,看不看是后期的事,但是写不写就是你的事了。剧组的任何人都不应该是一言堂,我不认为后期有不尊重编剧看法的权利,他可以不采纳,但是他不应该要求你不要发表意见。
写清楚一些特殊音效也是必要的,如果描述法术对战,想区别两个人法术的不同的话,最好也给后期不同的提示,如角色A【火系法术远程攻击】角色B【水系法术远程攻击】角色C【冷兵器近战】不管怎么描述,要让后期理解区别。如果你每个地方都是【释放法术的音效】,后期也只能做出来“打成一团”的效果。
音效的用处,上面已经提到了,用于搭建场景以及转场,还有就是渲染气氛了。
想想恐怖片,你要是关了声音看,就没那么恐怖了吧,一些突然出现的音效以及恐怖的BGM让片子更恐怖。
不同的音效会给人不同的感受。
除了恐怖片的那些,清脆的风铃声,水滴声,钟摆声,风吹过树叶等,都是影视剧里常见的带动回忆气氛的。相似的还有很多,有些音效并不是用来搭建场景的,也可以用来渲染气氛。
当然这方面楼主研究还不是很多,可以咨询自己的后期小伙伴一些音效的妙用。
BGM渲染气氛,除了合适的BGM外,可以在自己的剧情小高潮处标注提示后期,让后期注意BGM高潮等,推动气氛。
【BGM走一段】适用于烘托气氛,给听众酝酿感情的时间,同时让剧显得有层次,不会太赶。情绪酝酿需要一个过程,没准听台词听不哭,一段淡淡的钢琴曲走了一会就忍不住了呢。
part5:追求细节,追求更好的表现, 进阶篇
细节可以追溯到很多方面,标点符号,CV提示,以及语言细节。
标点符号,能体现你希望CV怎么断句,“……”能让人觉得断断续续欲言又止。句号停顿时间比逗号长,多写几个叹号CV很容易理解这里很激动。
CV提示,除了感情提示外,一些动作提示如(闭上眼)(皱眉)(猛地站起)结合台词更容易让CV和后期理解场景。
语言细节:
排比句一句比一句语气浓烈,更利于抒发感情,反问句一般比陈述句更好发挥等等。
不要反复用某个词语,比如某角色每句话之前都要带个卧槽,CV念不烦听众也会听烦的。
一个字的台词不好发挥,比如”嗯“肯定没有”好的,我知道了“好发挥。
一个”嗯“还好,两个人对话,一个人一直说,另一个人只会”嗯“,会显得没有对话感,性格冷漠也不一定要这么表现。
打磨台词,千锤百炼为一“绿”的故事想必大家听说过。
台词同理,琢磨过的肯定有所不同,大家想想童年经典如《宰相刘罗锅》的台词,再看看最近一些古装烂片的台词,就能知道光从台词上来讲,剧本和剧本的差距就能差多少。
这一块吧,真要想说,能写出一本书来,当然楼主学识不足并讲不出太多,只能说中国的语言文化太博大精深,写作这个东西,不管是剧本还是小说还是散文,其实都有共通性,写的多的人都会有点自己的看法。
就改编来讲,能够发挥的不是太多,语言多是基于原作的,要保持原作的风格。原创编剧尤其要打磨台词。
part6:关于原创编剧的一些拙见。
现在的网配圈编剧们基本在走两个极端。
一种就是觉得改编很简单,所以就上了的编剧。
一种是从写手转战过来的编剧。
如果单说改编的话,确实是语文比较好的旁友们,多看看大大们的剧本,自己总结一下,基本就能上手,想做到精巧的改编还是需要在文字研究上下一些功夫。
但是原创的话,有很多人表示,我有脑洞,我会说话,那么我就可以写。并且觉得原创比改编简单。
其实写原创本还是需要一些文学素养的。当然不排除有些人虽然没写过小说之类的但是很有天赋,上手就写剧本也不至于写的太差,但是绝大部分人,如果写作练习上做的少,上来就写原创本,绝对是有硬伤的。
高潮设置不抓人,伏笔埋不好,情节不紧凑没有钩子,那么你有再大的脑洞都只能让人新鲜三分钟,听听你的设定,然后就丧失兴趣了。
原创本,包括小说,基本是这两种,求“新”和求“深”
写作的时候,如果想吸引人的眼球,很多人选择求“新”,写别人没写过的东西,做别人没做过的设定。
打比方,最近几年兴起的或者传入中国的新设定“ABO”“哨兵向导”“快穿”“无限流”
这些设定都是能短暂时间吸引眼球的,因为同类作品少,大家还没看腻。
所谓脑洞,在我看来是一种求新,就是写奇思妙想,大家没看过的东西,也比较适合新人写手编剧。
而真正厉害的写手求“深”
我们不去说那些离我们很远的严肃文学,就拿网络小说举例。
公认的文笔好的几个网络小说写手,他们其实都不太写这些大热的新兴设定。
没有多少人会说她们脑洞大,但是她们的读者永远是最多最忠诚的。
拿今年完结不久的红文《过门》举例。
竹马竹马,破镜重圆。
从题材上讲是无数人写过的东西,从情节上讲没有任何新颖的情节。
但它就是感动了无数人,因为作者能抓住大家抓不住的感动点。把人物的心里变化揣摩的非常好,这些心里活动就像是曾经的我们,都去彷徨思考过的。同时把一个简单的题材写的比较深,透过人物可以看到一个社会的缩影,及时这个缩影不完整,也不够全面,但是在耽美小说里已经算不太容易的了。
除了“新”和“深”
还有就是立意。
这个立意可是不是很新颖的立意,但是如果你能做到不刻意点立意,字里行间让读者体会你想表达的,那就很了不起了。
现在网络小说最缺的也就是这个“立意”。大多数文章就是为了谈恋爱而写,反复证实的东西就是两位主角相爱,没有其他的立意。
又“新”又“深”的也不是没有。虽然不是很喜欢易修罗,但是她的《契子》在网络小说里可以算的上占这两点了。
并不是说写爱情就写不出脱俗的东西(你看简爱)。好的作品是能引人思考,不管你写的是什么,如果别人看完了,能根据你的东西思考很多东西,那就是成功了。
求“新”的东西大多是引人好奇的,看过之后就不太去思考了。
求“深”的东西比较能引人思考,看作者笔力以及阅历。
求立意的东西网络作品太少见,且专业的人那么多,我就不丢这个人去分析了。
而现在有些原创本,新和深都不占,编剧还觉得自己写的挺萌,这就是文学素养问题了,实在不是很推荐不经常写作的旁友尝试原创本。
然后写手转过来的编剧,最开始写剧本时,我见过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没研究广播剧和小说的区别。会写很多不容易听懂但是看的懂的东西。
广播剧要用对话表达一切,和小说还是有区别的,不过经常写作的旁友们应该能很快找到关键点进行改进。
总之,想写好原创的话,最好经常进行写作练习吧,剧本是一剧之本。
帖子 来自 广播剧吧 作者:梓非喻